网站首页 > 包装设计> 文章内容

推进中国设计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1-7-11 0:00:2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记者项江涛 通讯员刘凯)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课题组联合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设计理论与创意文化研究室共同承办的“国家发展战略与新型设计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设计教育理论暨‘双一流’大学设计学科内涵建设高端论坛”于近日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报告厅举行。活动特以设计教育理论问题为核心展开对国家发展战略与中国当代设计教育理论体系建构等核心问题展开研讨。会议涉及新型设计学科教育体系、新型设计学科的教学体系、新型设计学科的教师队伍建设、新型设计学科的社会系统建设等有关国家发展战略的问题。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论坛策划邹其昌教授重点阐述了“中国设计教育理论暨‘双一流’大学设计学科内涵建设高端论坛”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问题。邹其昌提出,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有很大差别。一般而言,学术研究更具有个体性,而学科建设则必须和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相关联。国家发展战略就是中国当代设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风向标,中国当代设计学科也同样面临着一次更新、一次变革、一次转型。新型的设计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自然就成为了中国当代设计教育理论特别是设计学学科建设的前沿和未来探索核心问题。

  武汉理工大学荣誉院长陈汗青教授以“质量工程视野下设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心与实践”为主题,提出关于一流设计学科的建设问题。他认为,设计学科应与新文科和新工科相结合,努力实现艺术、科技与经济相融合。陈汗青指出,要实现办好令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就要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他还提出,新型设计学科建设应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关于机制建设,首先应加强顶层设计,创新观念,其次要系统规划建设径和关键举措,紧紧抓住核心环节,最后需加强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建设。在他看来,当今机遇和挑战并存,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学科关联领域不断扩大,创新成为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成为文化自信、学科自强、高峰意识、社会贡献的重要性因素。

  浙江大学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孙守迁教授以数字创意产业助推“一带一”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提出数字经济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和“一带一”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应当大力推动创新设计,带领中国设计、中国方案走出去,推动创新设计的;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大力推进数字丝绸之的快速发展,分享数字化转型的变革红利。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科技大学覃京燕教授在线S质量评价体系下的新设计学科建设为主题,提出关于新设计学科教育的几点思考:在教育考核中,是要快乐的艰辛还是艰辛的快乐?评价考核是要学海无涯苦作舟还是注重身心健康?如何教育量子教育?关于如何教育培养量子思维六种能力?需要教什么?她认为,教育关系应该是5S双循环全息交感教育生态系统,教育育心、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念。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季铁教授首先提出了三新的概念,即新发展概念、新发展、新发展格局;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接着分析了后疫情时代文化科技融合与创新设计生态的状况,深入探讨了数字文化创新。强调在全场景下的文化、科技要与娱乐体验相结合,提出了全链数字化的知识产权与商业模式创新,要以文化为体,以科技为用,激活文化资源与科技创新的双引擎,推动以设计驱动数字文化的创新,加强数字平台与设计生态建设,差异化与跨领域的双一流建设。其次介绍了文化科技融合驱动的产业与社会创新的双循环系统,最后提出了AI+大健康健康服务智能化时代的观点。

  教育部设计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东华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冯信群教授以“在场”与“营构”——新时代语境下设计四边和多元演进为主题进行分析,首先提出了对当下与未来设计变革的预见,从时代响应、模式转变、系统探寻这三个方面讨论了科技与产业给设计带来的不确定性思考,强调在此背景下,要注重能力和主动设计能力,组织创新,思维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未来的设计思维转向朝着跨界型、智造型、数据型、网络型、迭代型、平台化、复合化、化、扁平化方向发展。其次指出面对疫情,设计的发展模式转变,其设计价值,功能和作用应该重新被审视。强调了新文科与设计学科有明确关联,设计学科应立足新时代、新成就、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和新,在国家“四新”教育的建设情况,作为设计学科而言,需要振兴中国传统的智慧,进行技术融合,产业融合,学科融合,产教学一体融合,最后提出了“海派文化”的特点,包括性、创造性、扬弃性、多元性。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祝遵崚教授以智慧园林与园林植物创新设计思考为主题,提出了在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林行业如何发挥设计的作用,对于生态材料的资源,应该如何去设计应用。强调农林行业的设计学有利于改进生态,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美术学院范凯喜教授以“新产业·新职业·新学科·新系统·新模式·新方法——关于面向2035国家发展战略的新型设计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为主题,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视角,分别从创意设计的新产业和新职业、设计学科的新观念和新体系、设计学科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三个方面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在创意设计的新产业和新职业方面,范凯喜认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国家发展远景目标对高等设计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可以总结为五个“新”,即新四化,新格局,新核心,新高地,新产业。其中还包括新工科+新艺科对设计教育的新影响、设计产业职业业态大变化的新动向、后疫情时期设计时代产业的新形态等内容。此外,他从设计学科的新观念和新体系、设计学科的新模式和新方法的角度,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时代带来设计教育发展的新机遇、适应AI时代设计学科发展的师观、新型设计学科建设课程的新体系、适应未来设计学科教学的新模式/新形式和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生生源:提高质量的思等方面内容,充分阐释自己关于2035国家发展战略的新型设计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吴卫教授以“新文科视域下设计学科发展的思考和径”为主题,首先提出新文科视域下设计学科发展的思考与应对,指出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虽然规模庞大,但内涵建设不足,且同质化较为明显,势在必行。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上,后疫情时代应继续发展OMO+5G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上要融入新技术和传统优秀文化的新课程、新模式。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必须关注和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动态,研究新技术与设计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专业建设上,积极引入新技术与本专业的嫁接与联动,不断扩展优化新的专业领域,探究新的专业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可能与径。

  理工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执行院长、青年长江学者胡洁教授在线流中,以“新工科背景下的新型设计学科建设”为主题,首先从新工科提出的背景:工业界与教育界的互动、工业发展的、社会发展的三个方面,将工业界的第一次工业到第四次工业分别与教育界的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工程范式、第四次范式相对应,同时提出21世纪的工业发展速度是20世纪的1000倍,工业的发展呈现摩尔定律,行业和社会都在创新型设计人才。同时,详细分析了新工科的具体推进、新工科背景下设计学科的创新等相关内容。

  教育部设计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晓予教授以设计学新文科建设的实施径为主题,基于教育部与设计教指委目前发展的背景信息,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王晓予通过一所做出优秀成绩的B类、位于偏远地区的综合性示范院校的设计学科为例,提出三个观点:一、不等靠不抱怨、补全地域短板;二、立足本土特色、深挖区域需求;三、重视产出导向、强化专业定位。同时,阐述了自己对这三个观点的实践操作,认为设计专业的新文科建设应该落实到本科教学的每一堂课:《素描》(从历史学和文学入手,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其他领域知识,结合表达创意)、《色彩构成》(与中原产业结合,引入纺织材料学与营销学知识,作业即产品)、《艺术考察》(注重渊源——陶瓷艺术,带领学生近距离体验陶瓷创造过程)。

  南京艺术学院顾平教授以“课程美育”与设计学学科的新为主题,从美学的角度入手谈设计学,提出了对设计在以后的发展中基于产业的外观下能否仍可以坚守艺术学与感性方面的担忧。主要分为三个问题:一、从传统工艺美术到设计学,顾平认为两者的区别体现在物品在创作过程中设计者与操作者两个身份是否统一。认为传统工艺美术在使用中激活的是“体验”——基于“具身”的,放大了情感,而设计之“物”在使用中获得的是“交互”——是基于被格式化的人类“共通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体验,较多的是现代审美的单纯与秩序,强调科学思维为主导。二、“课程美学”为什么需要设计学参与?三、设计学之于“美育”的意义。顾平认为,一个人的审美素养主要通过“教育”来建立,其主要媒介是“课程”。“课程美育”就是某种意义上设计学参与的审美,主要从“艺术课程”与“美的”两个承载通道去实现,以视觉渠道为主,重在“”与“体验”。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张犇教授以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与设计为主题,着重分析了艺术与设计在与新文科融合的大背景下应当如何自处,主要体现:审美性——美人;情——人文;内涵性——化人。并基于此展开四个方面的论述,分别是:一、必须打破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的界限,用功能性(物理功能、功能)将社会生活与科技、艺术进行勾连;二、充分发挥艺术的功能,在强调设计科技性的基础上,努力在增强审美能力、涵养人文等方面下功夫,以发挥出艺术特性在新设计中的最大作用;三、应适应时势,因势利导,组建新专业,构建新设计理论,积极探索艺术与科技的交叉途径,主动与新社会业态、新社会需求结合;四、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向智能互动教学模式转型的同时,应将艺术的化人、美人特质放置于重要地位,以充分发挥艺术在新设计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蔺宝钢教授以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设计学科的发展与思考为主题,结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地域优势,围绕西北高校独特的自然及人文提出设计区别于美术,是从应用角度入手,服务于文化经济发展的城乡文化建设的新艺术门类。蔺宝钢教授以伦敦城市文化建设为例,突出城市文化建设的四个目标——卓越行、创建性、多途径、重效益,并由此引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的建设方向——利用高校学科优势资源,主打城乡艺术创新设计与应用,不同于经济发达地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建设是要依托陕西红色历史文化遗产以实践总结理论的教学方法打造特色人才培养径,建设未来新视野下设计学科发展人才新高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板俊容教授结合其音乐学习的背景,以声音有需要设计——艺术与科学学科交叉发展心思与初步尝试为题,探讨艺术与科学学科交叉能否成功,交叉以后是什么以及怎么交叉等问题,并建设性地提出远缘学科的交叉具有大于近缘学科交叉的强大冲击力,人工智能与声音艺术的结合为新文科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发展道。

  湖南工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刘明教授结合其所在湖南工业大学的实践谈论了其在新文科背景下面向包装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设计学科建设的思考。从两方面进行阐述,一是今日设计不再仅仅满足基础性功能性需求设计;二是设计不再被动响应,而是社会复杂问题,定义问题,提出系统的设计服务解决方案。刘明强调,社会问题日益综合化、复杂化的新时代亟需新文科创新发展,实现设计学科的革故鼎新。

  国务院设计学科评议组、教育部设计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教授在中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反思学科的定义,提出应接轨国际大设计,寻求从本质结构变革中的学科分类过细,致使学科性过强的传统教学体系,从世界的视角审视大国设计,心怀为改变世界而设计之初心。在应变与求变中,做深入时代的观察者,在与哲学的思考中,摆脱落后的设计,寻找未来设计的进步途径与高校新文科设计学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变革。

  认为,本次大会的话题深入到设计学科内涵建设问题的核心,也是中国目前实施的世界“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问题。会议的召开促进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设计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佳山三花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